關于PAC鹽基度與混凝效果關系研究
發布時間:2014/10/13 16:18:30 瀏覽次數: 來源:www.yuhaotech.cn
研究
PAC鹽基度與混凝效果的關系,發現在鹽基度為0~92%范圍內,混凝效果隨鹽基度的增加而提高,但鹽基度在80%以上時變幅趨緩。與國內、外標準和產品比較,鹽基度上限有較大拓寬。
PAC與傳統無機混凝劑的根本區別在于傳統無機混凝劑為低分子結晶鹽,而PAC的結構由形態多變的多元羥基絡合物及聚合物組成,為無定形的無機高分子,因而PAC表現出許多不同于傳統混凝劑的特異混凝功能。
引起聚氯化鋁形態多變的基本成分是OH離子,衡量PAC中OH離子的指標叫鹽基度(Basicity,縮寫為B),通常將鹽基度定義為PAC分子中OH與Al的當量百分比:B=[OH]/[Al]×100(%)。PAC可理解為介于正鹽AlCl3和堿Al(OH)3之間的水解產物。一般,PAC鹽基度在16.7%~83.3%范圍,日本標準的鹽基度為45%~65%。
除OH、Al當量比鹽基度外,尚有OH、Al摩爾比鹽基度,但應用不普遍。湯鴻霄首次在國內外提出了以形成函數F代替鹽基度B作為基本特征參數,定名為水解度B*,并認為水解度B*這一概念可以精確表達PAC結構組成,并能反映整個水解動態過程。
實踐證明,OH、Al當量比鹽基度的概念在生產投料和生產應用中均有較好的指導作用,分析和計算較簡捷,具有較好的實用價值。中國PAC生產所采用的原料和工藝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國家,因而作為主要質量指標的鹽基度與國外有著較大的差異。
1973年國家建委為
PAC暫定質量指標,將鹽基度確定為50%~80%,首次拓寬了日本標準值(45%~65%)的范圍;1981年由作者起草的四川省標準(川Q 246—81)將鹽基度確定為45%~85%;國標GB 15892—1995在此基礎上將鹽基度確定為50%~85%。國內、外PAC產品標準鹽基度指標見下表。
注:表中所列除德國為固體產品標準外,其余皆為液體產品標準。
20世紀80年代后期,中國獨創的鋁酸鈣原料和相應的調整法生產工藝,使PAC工藝有較大簡化,生產投資和成本有較大降低,產品鹽基度達到90%以上,高于國外同期水平(最高83%),將PAC生產實踐和基礎理論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。